植物成份在治療消化系疾病的可能角色
植物成份在治療消化系疾病的可能角色
The Possible Role of Phytochemicals in
the Treatment
of Digestive Diseases
陳盛煊
2009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春季年會-- 會長演講 (2009.03.15,北醫,台北)
自從Aspirin被發現有止痛的效果之後,Aspirin和其衍生的NSAID隨後不但被發現有止痛、解熱、抗炎的功能,還有預防血管栓塞、治療老年癡呆症和預防大腸癌的功能。因此,Aspirin和其相關的NSAID,時至今日,竟然成為全世界被使用最廣的藥物之一。在美國,1999年至2000年間一年之中,就有一億張的處方被開出。而在台灣,依據台灣IMS(Intercontinental Medical Statistics)和中央健保局的統計,1977年台灣使用的的總金額接近16億台幣。更令人驚奇的是Aspirin的主要成份水楊酸(Salicylic
acid) ,竟是從不啟眼的白柳樹皮(White willow or Salix alba)提取出來的成份。同樣的,心臟科常用的Digoxin,亦是在1785年時,由漂亮的毛地黃(Foxglove or Digitalis lanata) 提取成份。數百年來,被廣泛的使用於心臟病治療,也救了不少人的生命。似乎上帝早就把可治病的
仙丹,藏在許多的植物當中,等待人類去發覺。
由於筆者曾於1989年前往日本國立山口大學研究自由基和胃腸黏膜保護的關係,對當時銀杏(Gingko biloba)葉抽出的成份EGb761,具有強力抗自由基的作用相當感興趣。因此,回國之後就從事和EGb761相關的研究,發現它確實對大白鼠由酒精引發的胃潰瘍有保護作用(World J
Gastroenterol 2005; 11: 3746-3750 )。同時,我们的研究伙伴亦發現,EGb761有促進大白鼠十二指腸醋酸潰瘍癒合的功能(World
J Gastroenterol 2004;10:560-566) 。雖然,這些功能並未在人體試驗中得到證實,然而銀杏葉抽出物已被製成錠劑和針劑Cerenin®(Dr Willmar Schwabe出品),且在臨床上,廣泛的使用於促進腦和周邊血管的循環或治療老年癡呆症(Eur J Neurol 2006;13:981-985),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最近,文獻中亦提到銀杏葉抽出物在動物實驗上,有保護肝臟免除酒精慢性傷害或減少肝纖維化的功能,有緩解潰瘍性大腸炎之大腸黏膜傷害的功能等。銀杏抽出物在消化系疾病治療的功用,值得更進一步的研究去探討。
最近,我们的研究團隊,不但在大腸癌和肝癌的細胞培養上發現Magnolol有抗癌的作用(J Cell Biochem 2002;84:532-544),在裸鼠的身上,亦被証實Magnolol在生物體內的抗癌效果; 2週的腹腔內注射,可使腫瘤的生長受到抑制,抑制效果達到85%。而Magnolol卻是由中國傳統中藥厚朴(Houpu magnolia or Magnolia officinalis)中所分離出來之化合物。
在過去,德國學者曾由奶薊(Milk thistle)的種子中提煉出富含黃酮類物質的成分,統稱為水飛薊素(Silymarin),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,主要成份包括:Silibinin、Silidanin和 Silicristin。他们發現Silymarin能穩定肝細胞膜,增加肝的代謝能力,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及再生,但不會有促癌的作用,因此在西方常使用於肝病的治療。
雖然Silymarin在引進台灣之後,臨床醫師對它降低GOT、GPT的效果和對肝臟的益處呈兩極化,然而就筆者個人的經驗,覺得大劑量的Silymarin對慢性肝炎GOT、GPT的下降確有部份的效果。最近消化系出名的雜誌Gastroenterology刊登了兩篇有關Silymarin的重要文章。一篇由美國學者ST Polyak等所發表(Gastroenterology 2007;132:1925–1936),另一篇由奧地利學者P Ferenci等所發表(Gastroenterology
2008;135:1561–1567) ,他们皆一致證實Silymarin單獨使用確實有抗HCV病毒之作用,而且,若和Interferon一起使用則效果更佳。
我們也發現JAMA 1998
;280:1585-1589亦曾發表,由澳洲學者A Bensoussan等所研究的一篇文章,它的題目是:「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
Chinese herbal medicine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」,它的結論是:「Chinese herbal formulations appear to offer
improvement in symptoms for some patients with IBS」。
到底植物成份或甚至於所謂的「中藥(方劑)」在消化系疾病治療上的角色為何?雖然讓許多西 醫師感到迷惑,然而草藥的治療,不管在東方或西方,都有數千年的歷史,而且歷久不衰,台灣醫師應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這個已存在的事實呢? 筆者因此於1986年6月在台灣醫界第29卷第6期發表文章「從軟性藥物風靡法國談起」,另外亦在2001年3月台灣醫界第44卷第3期發表「中醫藥現代化何去何從」另一篇文章。筆者以為,數千年來的傳統草藥(包括中藥) ,至今仍為為數不少的人所相信、使用,雖然我们不明白,但可能有療效在內,值得受過良好訓練的研究型醫師來研究,包括療效和毒性,甚至於它们到底有什麼有效成分。正如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,對傳統草藥於法國風行時所說的一句話,他說:「傳統草藥的使用在法國是無法忽視的社會事實」。我们需要有寬大的胸襟去接納所有可以治病的藥物,並加以研究、釐清和應用。
筆者相當佩服美國胃腸科權威學者David Graham教授,由於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,以及對研究成果的寬大胸襟,並未對提出Helicobactor pylori和十二指腸潰瘍有關的年輕澳洲醫師 Marshall,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加以拒絕,反而虛心的重複了Marshall的實驗,並加以證實並提出報告。若不是David Graham教授的科學精神和虛心,恐怕這個偉大發現不容易被一般的學者所接納。
日本學者I Shimizu亦曾利用大白鼠的肝纖維化動物模式,証實了中國傳統方劑「小柴胡湯」,有阻止肝纖維化的作用,並且他亦分析出了它的可能機轉,此論文被有名肝病學雜誌收納於Hepatology 1999; 29:147-160的出版雜誌中。
依照目前已出版的文獻看來,雖然有許多研究顯示,傳統草藥或中藥對疾病有相當的療效,但是,真正的有效成份是什麼? 對身體的毒性又是如何? 仍有許多值得研究和發展的空間。同時,我们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療上,仍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,例如:慢性肝炎、肝纖維化、發炎性腸道疾病、腸胃功能障礙、急性胰臟炎、急性胃黏膜病變和癌症等。說來,這也許是我们的機會吧﹗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