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可引發胃出血

非類固醇抗炎藥物可引發胃出血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 陳盛煊

 非類固醇抗炎藥可用於止痛、解熱、抗炎及預防血管栓塞、治療阿茲海默病和預防大腸癌等,可說是全世界使用最廣的藥品之一。由於非類固醇抗炎藥和阿斯匹林的止痛、抗炎等效果良好,藥物的使用愈來愈廣泛,我們更應提高警覺其潛在的危機。因此,對非類固醇抗炎藥引發之胃病變的了解,將有助於安全地使用此藥物。
 在百年來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使用中,其胃腸道副作用報告不斷被提及,從上腹不適、消化不良、疼痛,到十二指腸和胃的潰瘍、出血及更嚴重的穿孔、死亡等皆有;美國的報告指出,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使用者約25~50%會產生上腹不適、消化不良的症狀,導致10%的病人因此停用此藥。有15~30%的病人有內視鏡可見的消化性潰瘍,3~4.5%產生胃腸潰瘍併發症,1.5%產生出血或穿孔等嚴重的併發症。
 在美國,1998年約有16000人因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而死亡,此和同期的AIDS死亡之人數相當。最近西班牙和美國的報告同時提到,每10萬個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人中,每年有15.3人死亡,其中三分之一是低劑量阿斯匹林的使用者。由此可知,為了預防心肌梗塞而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,亦大大地提高了非類固醇抗炎藥使用者嚴重胃腸併發症的機會。
 過去的研究指出,在阿斯匹林600毫克吞服後的1~2小時內,即被證實可產生急性胃黏膜病變。因此,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或阿斯匹林,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瘍的機會就會增加。非類固醇抗炎藥產生之潰瘍一般以胃潰瘍為多見,約15~20%,十二脂腸潰瘍較少,約5~8%
 一般而言,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者發生胃腸病變機會約為未使用者的2.5~5倍。雖然高劑量對胃的傷害較大,但是少至每日10~100毫克,仍可引發胃腸道的潰瘍和出血。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3~6個月約有1%的病人會發生胃病變,而使用一年者,則達到2~4%。其中使用阿斯匹林者,上消化出血率為平常人的1.5~3倍。由於非類固醇抗炎藥本身有止痛之作用,常會因此掩蓋住潰瘍引發的疼痛,而導致潰瘍的慢性化或出血、穿孔等嚴重併發症。
 使用傳統非類固醇抗炎藥三個月後,內視鏡評估發現,無症狀潰瘍竟高達25~30%。美國報告指出,非類固醇抗炎藥的使用者,其臨床症狀和內視鏡之所見常無法相連在一起,在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非類固醇抗炎藥使用者中,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三個月,約有50%的人產生內視鏡可見的潰瘍。
 由於非類固醇抗炎藥或阿斯匹林使用的危險性,在長期使用此類藥前,若能得到消化內科醫師的評估和建議。將有效減少潰瘍或上消化出血等併發症的產生。
北醫健康快遞

92
2007
11月號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大腸X光攝影檢查釋疑

簡介上消化道X光攝影檢查

胃鏡檢查真的那麼難過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