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胖和疾病
肥胖病的醫學觀點
肥 胖 與 疾 病
臺北醫學大學內科副教授
陳盛煊博士主講
2.
國內青少年肥胖症之盛行率
年代
|
地區
|
對象
|
盛行率(%)
|
1979
|
北二縣市
|
中、小學生
|
3.4
|
1980-2
|
全省
北市
|
中、小學生
中、小學生
|
9.l
15
|
1983
|
|
小學生
國中生
|
16
6.5
|
3.
國內肥胖問題嚴重(1995.7.13衛生署)
.依45一65歲研究
.體重超過20%者:女性40%,男性20%
.體重超過30%者:女性20%,男性6%
4.
標準體重
.(身高cm一80)X0.7=男性體重
(身高cm一70)X0.6=女性體重
.62十(170一身高cm)X0.6=男性
52十(158一身高cm)X0.5=女性
5.
*正常:標準體重±10%
*過重:標準體重十20%
*肥胖:標準體重十40%
6.
人體體重之組成
|
男人
|
女人
|
脂肪質
|
15-22%
|
20-27%
|
肌肉
|
10-20%
|
|
水
|
55-60%
|
|
礦物質
|
6-8%
|
7.
體重指數(BMI,kg/m2)
l
BMI=體重(kg)/身高(m2)
l
過重.:25一29
l
肥胖:30一40
l
病態肥胖:>40.0
l
正常體重:20一25
8.
體內脂肪之測定
l
腰圍
÷ 臀圍(waist-hip ratio, WHR)
|
男人>0.9
女人>0.8
l
脂肪測量儀:二頭肌、三頭肌(合數佳)、肩胛骨肌(前家基)
9.
脂肪的分佈與危險性:
l
男人:積於肌壁之下,腹腔之內使腰腹變大,桶狀(蘋果型)
l
女人:儲於皮膚與肌壁之間使腿及臀部變大,梨狀(水梨型)
l
腹內之脂肪易進入血液中,使血脂上昇,導致心、血管疾病
10.
人為什麼會太胖?
1.細胞論:
a.脂肪細胞之數目決定胖瘦
b.脂肪細胞膜上之α、β受器
α一主脂肪增加
β一主脂肪減少
而腹部之脂肪細胞膜α>β
11
2.遺傳論:
a.利用雙胞胎來研究發現
b.隱性肥胖基因的發現
l
雙親非肥胖者,子女肥胖9%
l
雙親之一為肥胖者,子女肥胖50-80%
l
LPL山(Liproprotein
lipase)酵素基因
女人:LPL在臂部,大腿,乳房較多
男人:LPL在腹部較多
l
ob肥胖基因(1994)
12.
3.定點說(set-point theory)
l 體內有自然控制體重機構
l 人體有預防體重過輕之本能而無預防過重之本能
l 減肥可使m「上昇
13.
4.棕指說:
a.棕色脂肪提供熱能,但不生ATP
熊冬眠→熱量散出
人見於肩及背部
b.白色脂肪提供熱能和ATP
人體中的脂肪組織大多為白色
不運動則白色脂肪不消失
14.
5.攝食不當:吃太快,吃大多
6.心理因素:因焦慮或憂鬱而多吃
7.不運動:熱量消耗低
8.藥物使用不當:類固醇,避孕藥等
9.疾病:新陳代謝或遺傳疾病
15.
外因性肥胖症
代謝或內分泌異常所致的肥胖症
16﹒
分泌疾患
甲狀腺低能症Hypothyroidism
腎上腺皮質高能症Hypercortisolism
生長激素缺乏症GH deficiency
下視丘症候群Hypothalamic syndrome
假性副甲狀腺低能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
17.
藥物
Glucocorticoids
Amitriptyline (tricyclic antidepressant)
Cyproheptadine
Phenothiazine
Estrogen
Progesterone (medroxyprogesterone)
Lithium
18.
遺傳症候群
Prader-Willi syndrome
Laurence-Moon-Biedl syndrome
Cohen syndrome
Pseudohypoparathyroidism
Turner’s syndrome
Alstron’s syndrome
19-1
身體是如何積聚脂肪的?
1.過剩的熱量-
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
2.熱量轉成脂肪,存於脂肪細胞中
3.每增加3500卡,則加一磅體重
19-2
1979美國生命人壽保險公司研究報告:
□小於理想體重10%死亡率最低
□大於理想體重10%,男性減少11%,
女性減少7%之預期生命
□大於理想體重20%,男死亡率為
原死亡率之1.2倍,女性為1.1倍
20.
肥胖和高血脂症有關
□20一44歲者增加2.1倍
□和不適當之飲食攝取有關
21.
高血脂症
(一)高膽固醇血症
正常值:之200mg%
低密度脂蛋白(LDL)<130mg%
高密度脂蛋白(HDL)>35mg%。
(二)高三酸甘油脂血症
正常值:<200mg%
22.
膽固醇和心臟病
l
心臟病和血中膽固醇之濃度有直接關係
l
減少膽固醇濃度,顯著降低致死性心臟病及動脈硬化
l
每降低1%膽固醇,能減少2%心臟病
23.
如何預防高血脂的發生?
(1)飲食控制非常重要
l
食物中脂肪<30%,且飽和脂肪<1/3
l
減少食用高熱量之甜食,油炸物、奶油等
l
減少動物脂肪之攝取:豬油
l
避免食用棕櫚油、椰子油
l
減少食用高膽固醇食物,如蛋、內臟、蝦蟹等
l
多攝取纖維素
24.
(2)運動:每週三次,每次半小時
(3)減少喝酒
(4)控制藥物:Lopid (Gemfibrozil)
Mevalotin
(Provastatin)
Mevacor
(Lovastatin)
25.
完全不吃油脂類亦不好
1.有必需之脂肪酸,和細胞膜組成有關
2.脂溶侶攤他命吸收
3.延長飽感
4.芳香氣味,增加食慾
5.食物中25%一30%來自油脂即可
26.
肥胖和高血壓有關
1.肥胖→高血脂症→動脈硬化→高血壓
2.肥胖→供氧血管面積增加→高血壓
27.
高血壓的分類:
一、原發性高:90%
二、績發性高:5-10%
28.
績發性高血壓
*腎性高血壓
*內分泌性高血壓
*心臟血管性高血壓
*神經性高血壓
*其它:紅血球增多症、藥物使用
29.
高血壓的診斷
|
收縮壓
|
|
舒張壓
|
平均血壓
|
120
|
|
80
|
正常血壓
|
<140
|
且
|
<90
|
高血壓
|
>160
|
或
|
>95
|
單位:mmHg(WHO專門委員會分類,成人)
30.
高血壓危險群:
1.家族中有高血壓或心臟病者
2.體重增加或肥胖者
3.使用口服避孕藥者
4.長期喝酒、抽煙者
31.
高血壓的嚴重度:
第一期:無症狀或徵候
第二期:以下任一種症狀—
左心室肥大,網膜細動脈狹窄,蛋白尿,腎功能障礙
第三期:以下任兩種症狀—
心臟:狹心症,心肌梗塞
腦:腦栓塞,腦出血
眼:網膜出血
血管:剝離性動脈瘤,
閉塞性動脈病
腎:腎機能不全
32.
肥胖和糖尿病有關
□男性增加5.2倍,女性7.9倍
□腰臀圍比值(WHR),高者為低者之4.6一16.6倍
□體量指數(BMI)高者,21.4%患有糖尿病,低者則無糖尿病發生
□肥胖使血Insulin作用下降
□胖可提高糖尿病之死亡率
33.
糖尿病的流行率:
美國 1975 480萬人(佔人口2.3%)
1984 580萬人(佔人口2.5%)
台灣 1970(台大,蔡)40歲以上5%
1989(長庚)40歲以上7.6%
1990(台大,戴)40歲以上8.2%
34.
糖尿病之診斯
1.高血糖之症狀
*尿量增加,容易口渴,皮膚騷癢,體重減輕,疲倦等
*約10一40%無症狀
2.尿糖的測定
*血糖須大於180 mg%
3.飯前及飯後二小時血糖
空腹≧140 mg%
飯後≧200 mg%6
35.
糖尿病引起之併發症
(一)急性
*配酸中毒昏迷(DKA)
*高血糖高滲透壓性昏迷(HHNK)
(二)慢性
*腎病變一尿毒症
*血管病變一失明、心肌梗塞,腦中風
*神經病變
*足部感染或壞疤
*細菌感染一敗血症
*兒童一發育不良
*孕婦一死胎,巨嬰,畸型
36.
糖尿病控制的指標
*尿糖及尿酮(Acetone)
*血糖
*糖化血色素(HbA1c)
*體重
*血脂肪
*血壓
37.
肥胖與癌症有關
□超過標準體重40%以上者,易罹癌症,男1.33倍,女1.55倍
□男性易得大腸直腸癌,攝(2.5×),白血病
□女性易得子宮內膜癌(5.0×),子宮頸癌,卵巢癌,膽囊癌,乳癌
38.
肥胖和心臟血管疾病有關
□體重增加8公斤,增加44%缺血性心臟病之危險
□增加心臟之負擔:如汽車和引擎之關係
□肥胖使LDL膽固醇上昇→動脈硬化
□高血壓:20一40歲為5.6倍
□腦中風
□冠狀動脈硬化→狹心症,心肌梗塞
39.
肥胖和肝膽病有關
□膽結石:女性,肥胖,多產,避孕藥使用,高膽固醇
□脂肪肝:肥胖,酗酒,高血脂、糖尿病,類固醇
40.
肥胖和痛風發作有關
□高尿酸血症可引發,動脈硬化腎結石,痛風關節炎
□尿酸一般由腎排出體外,肥胖時,過剩脂肪酸代謝
使丙酮體(acetovebody)上升,阻礙尿酸之排出
□飲食過剩使purine代謝上昇
□正常尿酸值:2一8mg%
□痛風病人中約65%屬於肥胖者
41.
肥胖與皮膚病有關
口黑棘皮症:頸項和腋窩
口皮紋:下腹部
口濕疹或對磨疹
口徵菌感染
口下肢淋巴水腫
42.
肥胖和婦產科疾病有關
1.婦科癌症
2.月經異常50%
3.不孕症18.5%
(比一般高7一10%)
43.
肥胖和關節疾病有關
44.
肥胖和呼吸疾病有關
45.
肥胖和手術
困難及死亡有開
46.
肥胖的危險性
l
平均壽命較短
l
高血壓
l
糖尿病
l
高血脂症
l
痛風
l
動脈硬化--
冠狀動脈疾病
腦中風
47.
l
關節炎
l
皮膚病
l
疝氣
l
靜脈曲張
l
手術危險及併發症
l
慢性氧氣不足
留言
張貼留言